《仁学》是谭嗣同写的。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1、《仁学》全书凡50篇,分为两卷。《仁学》反封建的激进思想,对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仁学》是谭嗣同三十二岁到三十三岁在南京候补知府时著作的,是他最重要的著作。
2、其次讲仁的不生不灭,破生死界,破对待,破亲疏分别,提倡兼爱,是宣扬博爱。其三是宣扬维新,强调革新,崇奢黜俭,要求动反对静,宣扬资产阶级的观点。其四部分反对封建伦常,要破除封建等级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民主。
3、谭嗣同取借和扩延了这个 “ 概念,来解释所有的自然和社会现象。
参与变法 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
其三是提出以心力挽劫运,是唯心的空想,但这里要求破除我执,打破人我的界限,具有平等思想。其四讲进入大同,是唯心的,但含有人人得自由的思想。
这显然是 在西方自然科学影响下产生的思想,只是谭嗣同把 各种事物存在、运动的种种具体规律都简单的一律 归之于“以太” ,试图把自然和人生都贯串起来,做 一个统一的解释。
《仁学》是在这种背景下,于1896~1897年间陆续写成的。《仁学》全书凡50篇,分为两卷。《仁学》反封建的激进思想,对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自贵其心”、积极进取的救世精神。在谭嗣同看来,佛教积极入世、普渡众生的精神与“孔孟救世之深心”是一致的。“度众生外无佛法”。《仁学》一书,正体现出以佛法求世法、经世致用,积极入世的经世佛学思想。
其次讲仁的不生不灭,破生死界,破对待,破亲疏分别,提倡兼爱,是宣扬博爱。其三是宣扬维新,强调革新,崇奢黜俭,要求动反对静,宣扬资产阶级的观点。其四部分反对封建伦常,要破除封建等级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民主。
谭嗣同的仁学主要写的是当时历史的环境下,在1895年发生了甲午海战,当时清 *** 北洋舰队号称亚洲最强的舰队,是中国洋务运动时期所成立的,可谓是咱们当时中国更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航空母舰。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具有统领的地位。清代的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说明谭嗣同对于仁的认识是十分到位的。
仁 愚以为,仁的内涵,可概括为“爱人”与“不忍”。孔子所着重阐述的,便是“爱人”,且将其提升至极高的层次。在孔子看来:“爱人”既要存于心,更要见于行;既要有高度(道高德厚),更要有广度(济世安民)。
谭嗣同在他们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留者,无以酬圣主。”于是作为“留者”,他毅然留了下来。他坚决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为迎合时代潮流的需要,他虽重新赋予了墨侠精神以新的时代意义和内涵,但因为在其中掺杂了太多的封建伦理纲常,以至于维新变法失败时,他仍无法从封建礼节的束缚中及时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