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粟,稻。查询相关题库,大汶口文化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59年发掘的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大汶口文化的经济以原始农业为主,主要是种粟,稻。
1、大汶口文化主要是种粟。大汶口文化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59年发掘的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大汶口文化的经济以原始农业为主,主要是种粟,家畜饲养相当发达,晚期陶器上有原始文字。
2、大汶口文化盛行枕骨人工变形以及拔牙。多见夹砂或泥质的红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出现了硬质白陶。纹饰常见镂孔、划纹、附加堆纹、篮纹,还有彩陶和朱绘陶,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石器磨制精美。
3、它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和石器等文物。大汶口文化的特点是陶器 *** 技术高度发达,陶器装饰精美,代表作品有红陶黑斑陶和黑釉陶。此外,大汶口文化还在农业、畜牧业、渔猎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
4、大汶口文化的特点是土墩子建筑遗址,遗址内出土了大量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贵重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古莲花文化代表。 种植文化及其表现形式 大汶口文化时期,人们主要从事农耕生产,以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
5、大汶口文化的晚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玉器生产已很发达,随葬玉器的数量增多,品质提高。
6、是本区新石器时代中期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已发掘的典型遗址有泰安大汶口、滕县岗上、曲阜西夏侯、邹县野店、兖州王因、邳县刘林、大墩子、诸城县呈子、日照县东海峪和胶县三里河等遗址。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
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发现于山东泰安大 汶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及江苏省淮北地区。包括北辛文化和龙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300~前2500年。经济生活 大汶口文化的农业生产,以种植粟为主。
大汶口文化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59年发掘的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大汶口文化的经济以原始农业为主,主要是种粟,家畜饲养相当发达,晚期陶器上有原始文字。
大汶口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一个重要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该文化遗址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大汶口镇,因此得名。
大汶口文化主要是种粟。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口遗址而得名。
大汶口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南、湖北、安徽等地。该文化的主要特征是 *** 精美的陶器,被称为“大汶口陶”。这种陶器精美细腻,造型多样,色彩鲜艳,被誉为中国古代陶器的代表之一。
大汶口文化释义:[Dawenkou culture] 1959年在山东宁阳堡头村西和秦安大汶口一带发现的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其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已有大量骨、角、牙器和各种陶器。
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发现于山东泰安大 汶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及江苏省淮北地区。包括北辛文化和龙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300~前2500年。经济生活 大汶口文化的农业生产,以种植粟为主。
大汶口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南、湖北、安徽等地。该文化的主要特征是 *** 精美的陶器,被称为“大汶口陶”。这种陶器精美细腻,造型多样,色彩鲜艳,被誉为中国古代陶器的代表之一。
大汶口文化是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59年发掘于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大汶口文化分布在山东省、江苏北部、河南东部一带,体现了新石器时代当地原始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状况。
1、粟,稻。查询相关题库,大汶口文化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59年发掘的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大汶口文化的经济以原始农业为主,主要是种粟,稻。
2、大汶口文化主要是种粟。在三里河遗址的一个窖穴中,曾发现1立方米的碳化粟。还发掘出大量牛、羊、猪、狗等家畜骨骼。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兼有一些骨器、角器和蚌器。
3、大汶口文化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以种植粟为主,兼营畜牧业,辅以狩猎和捕鱼业。在三里河遗址的一个窖穴中曾发现碳化粟。还有大量牛、羊、猪、狗等家畜骨骼。
4、大汶口文化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大汶口文化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而得名。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前4300年—前2500年,延续了1800年左右。
5、大汶口文化主要是种粟。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口遗址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