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饭与粽子 客家人在端午节前夕会采集艾草、麻叶、鸡矢藤等青草药, *** 艾饭。这种饮食习俗源于五月被视为恶月,而这些青草药具有去湿热、除百毒等治病功能。
1、端午节的由来。其实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位爱国者,他想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就常常跟国王提意见,可是国王不喜欢听,就把他赶出了国都。
2、端午由来,众说纷纭。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3、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4、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的说法,现在总结了以下几种主要的说法: 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端午起源于龙的节日;端午起源于夏至之说;端午起源于恶日之说;端午起源于人们祈求“男女构精,化生万物”的“成人节”。
客家过端午,雄黄是不可少的。不知是真是假,我小时听祖母说,自从有了白蛇的传说,那白蛇精喝了雄黄酒就现形。因而,到端午节前两天,每家都把雄黄调入酒中喷射在屋中各处,怎样蛇就不敢入屋了。
赣南客家端午节风俗习惯 南迁到赣南的客家人,在过端午节时,即保留了中原传统的端午节风俗,也融入了赣南本地土人的习惯,如作艾饭、挂蒲和艾、香草烧汤沐浴等,因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端午节习俗。
之一个风俗是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吃的食品,客家人的粽子跟别的地方不太一样,它是用笋叶做的包裹着糯米、肉、豆沙、花生或核桃等馅料。吃粽子的时候,还要沾上蜜糖,吃起来既香又甜,令人回味无穷。
苗栗地区的客家人过端午,也吃茄子及长豆、桃李等。但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义则和南人有别。吃子固然是取其长之意,吃李子则象征子孙繁衍,有人还认为可以预防中暑。吃长豆是为不被蛇咬(因长豆形状像蛇)。
在客家人地区每到端午前后有吃酿苦瓜的习惯,因为端午前后正是新鲜苦瓜上市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谁家又准备酿苦瓜吃了。
赣南客家人则称端午节为五月节,按照客家惯例,出阁的闺女这天都要挑上粽子和其他食品、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 每逢阴历初一和十五以及逢年过节,赣南客家人都要前往祭祀土地神,因为“土地神是客家人的保护神”,在端午节这天也不例外。
插“菖蒲”: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门楣上都要挂上“菖蒲”或桃枝,据说这样可以驱恶避邪,保佑一家大小平安。喝“雄黄酒”:过节那天,每家每户都用米酒调“雄黄”,制成“雄黄酒”,然后全家老少都喝上一些。
客家人有端午挂葛藤习俗,其目的是“祈求除祸消灾”。家家户户少不了买上一搁葛藤,挂在门框上。梅州民间的挂葛藤的来历有两种传说,都与黄巢有关。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1、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2、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3、端午由来,众说纷纭。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4、端午节的由来。其实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位爱国者,他想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就常常跟国王提意见,可是国王不喜欢听,就把他赶出了国都。
广州端午节的习俗有新抱手艺、贴“午时符”、扒龙船、送灾难、洗龙舟水。广州人对端午节很重视,旧俗在农历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节之举。
广东 广东过端午节历史悠久,端午节在广东自古就是热闹隆重、喜庆的节日。
广东人端午节风俗之三:浸龙舟水因为龙舟寓意吉祥,同时平日摆在祖宗的祠堂中,因此龙舟滑过的水村民们都认为是“大吉水”,于是另一个习俗应运而生—浸龙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