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卢瑟福做的α粒子试验(粒子散射实验)

2024-05-25 5:37:35 体育知识 admin

1911年,卢瑟福做的α粒子试验

卢瑟福从1909年起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想证实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实验结果却成了否定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有力证据。在此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为了要考察原子内部的结构,必须寻找一种能射到原子内部的试探粒子,这种粒子就是从天然放射性物质中放射出的α粒子。

α粒子散射实验为什么要在真空中进行,在空气中就不行

1、为了避免α粒子和空气中的原子碰撞而影响实验结果,整个装置放在一个抽成真空的容器内,带有荧光屏的显微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移动。

2、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通常需要在低压甚至真空条件下进行。这是因为阿尔法粒子是带正电的氦离子,进入一个含有气体的环境,会和环境中的气体原子或分子发生碰撞,从而改变其原有的能量和方向,导致实验数据的失真或误差的增大。

3、试验中要控制变量,如果这个实验中有两个变量,就做不成了,所以HE原子这个已知量是必需的。而且这个对实验来说也无关紧要,用粒子束轰击箔片,是为了验证箔片的原子结构,就如同用足球撞击一面墙,再探究墙的结构一般。

4、当α粒子穿过金箔后,射到荧光屏上产生一个个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可用显微镜来观察。为了避免α粒子和空气中的原子碰撞而影响实验结果,整个装置放在一个抽成真空的容器内,带有荧光屏的显微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移动。

5、实验内容 实验理论 直线运动的α 和β 粒子在碰到物质原子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β 粒子的散射数目要比α 粒子更多,因为β 粒子的动量和能量要小得多。似乎已没有疑问,如此迅速移动的粒子以其原来的路径穿过了原子,而观察到的偏转是由于遍布于原子系统内强电场作用的结果。

α粒子的散射实验

1、卢瑟福从1909年起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想证实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实验结果却成了否定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有力证据。在此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为了要考察原子内部的结构,必须寻找一种能射到原子内部的试探粒子,这种粒子就是从天然放射性物质中放射出的α粒子。

2、实验用准直的α射线轰击厚度为微米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的α粒子都照直穿过薄金箔,偏转很小,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角度比汤姆孙模型所预言的大得多的偏转,大约有1/8000 的α粒子偏转角大于90°,甚至观察到偏转角等于150°的散射,称大角散射,更无法用汤姆生模型说明。

3、年,卢瑟福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他认为,要了解原子内部的情形,更好的办法是把它砸开。他们选择α粒子的核作为砸开原子的子弹。射击α粒子的枪是极少量的镭。镭是放射性元素,它连续不断地放射出α粒子。镭放在一个仅开一个小口的铅容器里面,让α粒子射出。

卢瑟福根据a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什么?

1、世纪初,英国科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轰击金箔的大角度散射实验,首次证实了原子的存在,并据此提出了新的原子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在外面环绕的电子所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核大小和电子的数目各不相同。

2、卢瑟福根据“a粒子散射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又称为金箔实验、Geiger-Marsden实验或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直线运动的α和β粒子在碰到物质原子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β粒子的散射数目要比α粒子更多,因为β粒子的动量和能量要小得多。

3、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中α粒子发生了___大___(选填“大”或“小”)角度散射现象,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为什么是大角度?原缉伐光和叱古癸汰含咯子核质量大,带正电且带点量大。

4、英国科学家卢瑟福通过(a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1871年8月30日 --- 1937年10月19日),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在放射性和原子结构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5、AC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α粒子散射实验只发现原子可以再分,但并不涉及原子核内的结构。查德威克在用α粒子轰击铍核的实验中发现了中子,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时发现了质子。

6、行星模型由卢瑟福在提出,以经典电磁学为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有:①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 ②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 ③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绕核运动。

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什么

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试验:说明了分子之间是有间隙的。结果:大多数散射角很小,约1/8000散射大于90°; 极个别的散射角等于180°。结论:正电荷集中在原子中心。卢瑟福从1909年起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想证实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实验结果却成了否定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有力证据。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证明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实验目的 卢瑟福从1909年起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想证实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实验结果却成了否定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有力证据。在此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具有核心结构,并揭示了原子核的存在。在实验中,卢瑟福使用了一束放射性物质放出的α粒子束,并将其照射到薄金属箔上。他发现,大部分的α粒子通过箔片而未受到偏转,但是一小部分α粒子被散射了。

α粒子散射实验对人类认识原子结构起到了以下关键作用: 揭示原子结构:α粒子散射实验由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于20世纪初进行。该实验中,α粒子被射到金属箔上,观察它们的散射模式。

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又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正电荷联系的质量集中在中心形成原子核,电子绕着核在核外运动,由此导出α粒子散射公式,说明了α粒子的大角散射。卢瑟福的散射公式后来被盖革和马斯登改进了的实验系统地验证。

十大经典物理实验的α粒子散射实验

α粒子散射实验( Geiger–Marsden experiment(s) )又称金箔实验、Geiger-Marsden实验或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是1909年 汉斯·盖革和恩斯特·马斯登(Jishi.Y)在欧内斯特·卢瑟福指导下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做的一个著名物理实验。

实验装置的秘密 实验的核心是利用α粒子(氦核)撞击金箔,观察其运动轨迹的变化。这个看似简单的实验,背后隐藏着深邃的物理原理。 震撼的实验现象 令人惊奇的是,大部分α粒子穿越金箔后几乎不受影响,保持着原有的运动方向。

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证明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 *** :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