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
“洛伦兹”发现了电子,电子是最早发现的基本粒子,带负电,电为602176634x10-19库仑,电量的最小单元,质量为10956x10-31kg,常用符号e表示。1897年由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约翰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
认为一切物质分子都含有电子,阴极射线的粒子就是电子。洛伦兹把以太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归结为以太与电子的相互作用。这一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塞曼效应,与塞曼一起获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往往还会适得其反,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
物理学家洛伦兹是在190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洛伦兹认为一切物质分子都含有电子,阴极射线的粒子就是电子。把以太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归结为以太与电子的相互作用。这一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塞曼效应,与塞曼一起获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年洛伦兹考入莱顿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和天文,主要方向是数学和物理学。1873年,洛伦兹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博士考试。1875年获博士学位。1877年,莱顿大学聘请他为理论物理学教授,这个职位最早是为J。D。
蝴蝶效应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
可是洛伦兹也没能抓住同时性的相对性这个革命性思想。1915年他写道: 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我死守一个观念:只有变量t才能作为真正的时间,而我的当地时间t仅能作为辅助的数学量。
奥地利生态学家康罗德·洛伦兹提出。关键期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奥地利生态学家康罗德·洛伦兹(1937)提出来的。
同时还发现洛伦茨变化不是普适的,等效原理只对无限小区域有效……。这时的爱因斯坦已经有了广义相对论的思想,但他还缺乏建立它所必需的数学基础。 1912年,爱因斯坦回到苏黎世母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