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冬奥会一开始,我等凡人就自动进入了“不明觉厉”模式。电视里,解说员的嘴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关枪,“哒哒哒”地往外蹦专业术语:“这个选手完成了一个后内点冰四周跳,衔接一个蟹步,进入旋转……”而我,则和我的沙发融为一体,手里捏着薯片,眼神里充满了清澈的愚蠢,满脑子都是:“啥玩意儿?后内点冰?是说他脚冷需要点个冰块取暖吗?四周跳?他原地蹦了四下吗?”别慌,今天咱们就来个“动作拆解”,把这些听起来像武林秘籍里的招式,翻译成咱们凡人能听懂的“人话”,保证你看完后,下次再看比赛就能跟朋友吹牛了!
首先,咱们来聊聊冬奥会里的“颜值担当”——花样滑冰。这项目简直就是冰上芭蕾,但难度系数堪比在刀尖上跳舞。花滑的动作核心就是跳跃,而跳跃里有六大家族,人称“花滑六人帮”,分别是:阿克塞尔跳(Axel)、后内结环跳(Salchow)、后外结环跳(Loop)、后内点冰跳(Flip)、勾手跳(Lutz)和后外点冰跳(Toe loop)。听着是不是已经开始晕了?别急,我给你打个比方。这六个跳跃就像六个脾气各异的兄弟。
老大阿克塞尔跳(Axel),是这群兄弟里唯一的“卷王”。为啥?因为别的跳跃都是向后起跳,只有它是向前起跳,所以它在空中要比别人多转半圈。同样是说好了一起转三圈,别人转1080度,它非要转1260度,你说卷不卷?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个选手是面对着你冲过来,然后“嗖”一下跳起来的,那基本就是Axel跳没跑了。它是跳跃动作里的“身份证”,辨识度极高。
然后是Lutz(勾手跳)和Flip(后内点冰跳)这对“大家来找茬”兄弟。它俩长得特别像,都是用冰刀后面的锯齿点一下冰来起跳的。区别就在于起跳时用的刀刃。Lutz是用后外刃,Flip是用后内刃。这个区别对于咱们观众来说,简直就是像素级的考验,比找两幅画里十个不同之处还难。裁判们会拿着放大镜看回放,一旦用错刃,就会被扣分,行话叫“用刃错误(Edge Call)”,给你标个“e”。所以选手们做这两个动作时,内心戏估计都是:“求求了,裁判大大,高抬贵手,我的刃是清白的!”
再来看看Salchow(后内结环跳)和Loop(后外结环跳),这对兄弟属于“纯靠腿部力量”的实干派。它们不用冰刀齿去点冰,而是纯靠另一条腿的蹬冰和腰腹力量“悠”起来。Salchow是向后滑行,用左脚内刃起跳;Loop则是用右脚外刃,像画一个圈圈一样跳起来。你可以想象成,一个是用脚内侧使劲,一个是用脚外侧使劲,都是硬碰硬的实力展现。
最后是小弟Toe loop(后外点冰跳),它是最常见的“小跟班”,因为它相对简单,经常被用在连跳的第二个或第三个动作里。当一个选手完成一个高难度跳跃,落地后不带喘气的,立马又接上一个点冰跳,那个大概率就是Toe loop。它就像是你打游戏放大招后的那个平A,虽然伤害不高,但能打出连击效果,特别帅!除了跳跃,花滑还有各种旋转,比如把自己拧成一根麻花的贝尔曼旋转(Biellmann Spin),那柔韧性,感觉可以把自己打包塞进行李箱。还有那个看起来像杂技的“死亡螺旋”,男伴当圆心,女伴几乎是贴着冰面被甩出去,每次看都为他们的脑供血捏一把汗。
说完了冰上的优雅,我们来看看雪上的狂野——单板滑雪。这帮哥们儿简直就是“BGM一响,谁也不爱”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动作名字突出一个“自由奔放”。什么“麦克扭(McTwist)”、“抓板(Grab)”、“1080转体”,听起来就像是鸡尾酒或者游戏技能名。所谓的1080、1440、甚至1800,指的不是价格,而是选手在空中转体的度数。360度是一圈,720度是两圈,1800度就是整整五圈!这已经不是人类了,这是个装了马达的陀螺。当解说员喊出“一个漂亮的Backside 1440!”的时候,你就可以理解为:“这哥们儿背对着山,跳起来转了四圈!YYDS!”
“抓板(Grab)”则是单板滑雪的灵魂所在。在空中,你不能光傻转,还得摆个酷炫的Pose,用手去抓滑雪板的不同位置。抓板的名字也特别有梗,比如Indy Grab(抓后刃中间)、Mute Grab(抓前刃中间)、Stalefish Grab(抓后刃脚跟侧)……这些动作不仅为了好看,更是为了在空中保持身体的稳定。这就好比你在空中翻跟头,总得抱住腿才稳当,他们抱的是滑雪板。每个抓板动作都有讲究,是单板文化的精髓,是他们区别于“菜鸟”的身份象征。
接下来是“速度与 *** ”系列。比如短道速滑,这哪是比赛,这分明就是一场冰上“武林大会”!他们的核心动作就一个字:快!但快里面全是心眼儿。最精彩的莫过于“弯道超越”。短道速滑的赛道就那么点大,一堆人挤在一起,跟下班高峰期的地铁似的。直道上大家速度都差不多,想超车就得在弯道想办法。选手们会利用离心力,身体倾斜得几乎要和冰面平行,用内侧的手轻轻扶一下冰面保持平衡,然后瞅准时机,从内道或者外道猛地杀出。这需要极强的爆发力、平衡感和赌徒般的勇气。一个不小心,就可能上演一出“冰上保龄球”,大家一起“团灭”。
还有那个看起来最“作死”的项目——钢架雪车。运动员的动作可以概括为:助跑、起跳、趴下、听天由命。他们像个超人一样,以头朝前的方式俯卧在雪车上,以超过130公里的时速在冰道里滑行,脸离冰面只有几厘米。他们的主要“动作”,就是通过极其细微的肩膀和膝盖的晃动来控制雪车方向。幅度稍微大一点,就可能直接在墙上上演“贴画”。所以你看他们比赛,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一动不动的,其实他们正在用全身的肌肉和精神力与死神掰手腕。
最后,我们来聊聊那个最让人“迷惑”的项目——冰壶。很多人觉得这不就是一群人在冰上拖地吗?错!大错特错!这简直是冰上版的“围棋”+“斯诺克”,充满了智慧和战术。那个大喊大叫的队长,不是在发脾气,他是在下指令,是全队的“人形GPS导航”。他会喊出“Hurry! Hard!”(快!使劲擦!),或者“Whoa!”(停!别擦了!)。而那两个拿着刷子玩命在冰壶前“拖地”的队员,也不是为了清洁卫生,他们是在“刷冰”。通过摩擦给冰面加热,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减少摩擦力,从而让冰壶滑得更远、更直,或者改变它的旋转弧线。这活儿可是个体力活,一场比赛下来,刷冰队员的运动量堪比跑了个半马,个个都有“麒麟臂”。所以说,你看懂了吗?其实这些动作的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汗水和……等等,那个冰壶运动员的鞋子,为什么两只脚的鞋底不一样?一只滑溜溜,一只涩唧唧的,难道是出门太急穿错鞋了?